什麼是胃潰瘍?

胃潰瘍是消化性潰瘍的一種,指胃內壁黏膜因胃酸和胃蛋白酶的侵蝕而形成的病變。根據統計,台灣消化性潰瘍的盛行率約為10%,其中胃潰瘍和十二指腸潰瘍各佔一半。胃潰瘍常見於上腹部,可能引發疼痛、消化不良,嚴重時可導致胃出血或穿孔,甚至危及生命。在台灣,胃潰瘍是常見的胃腸道疾病。根據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的資料,台灣每年約有3,700名新發生的胃癌個案,男性發生率為女性的兩倍。幽門螺旋桿菌(Helicobacter pylori)感染是胃潰瘍的重要致病因子之一。研究顯示,台灣成人(20歲以上)幽門螺旋桿菌感染率約為27.5%,且近20年來有下降趨勢。


胃潰瘍的成因

  • 遺傳與體質:胃潰瘍疾病與發生率與遺傳有關,研究指出,一等親親屬(如父母或兄弟姊妹)有胃潰瘍病史者,其罹患胃潰瘍的風險比無家族史者高出3倍 (Nature Reviews Gastroenterology & Hepatology, 2021)。此外,部分人群因遺傳性胃酸分泌過多或胃酸代謝異常,易導致胃黏膜受損。根據《Gastroenterology》期刊的研究,血型為O型的人罹患胃潰瘍的機率較其他血型高,可能與血型相關抗原在幽門螺旋桿菌附著過程中的作用有關 (Gastroenterology, 2020)。

  • 幽門螺旋桿菌感染:全球約有50%的人口感染幽門螺旋桿菌(Helicobacter pylori),該菌為胃潰瘍最常見的病因之一。根據台灣疾病管制署的資料,台灣成人幽門螺旋桿菌的感染率約為27.5%,在40歲以上族群中感染率可高達40% (CDC Taiwan, 2022)。幽門螺旋桿菌能通過分解尿素產生氨氣以中和胃酸,破壞胃黏膜屏障,進而引發慢性發炎和潰瘍。世界衛生組織(WHO)已將幽門螺旋桿菌列為一級致癌物,與胃癌風險高度相關。根據《The Lancet Gastroenterology & Hepatology》2022年的研究,幽門螺旋桿菌感染患者若不接受治療,未來罹患胃癌的風險比一般人高出6倍 (The Lancet Gastroenterology & Hepatology, 2022)。

  • 非類固醇消炎藥(NSAIDs)長期使用非類固醇消炎藥(NSAIDs),如阿司匹林、布洛芬及萘普生等,會抑制環氧化酶(COX-1)酵素的活性,減少胃黏膜前列腺素的生成,降低胃黏膜的保護能力。美國胃腸病學會(American Gastroenterological Association, AGA)統計指出,約有15-30%的長期使用NSAIDs患者會發生胃潰瘍 (American Gastroenterological Association, 2021)。此外,合併服用抗凝血劑或類固醇的患者,其胃潰瘍風險進一步提高。

  • 生活型態因素
    • 吸菸:吸菸會降低胃黏膜的血流量及黏液分泌,減少保護屏障。研究指出,吸菸者的胃潰瘍發生率比非吸菸者高出2倍 (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2021)。
    • 酗酒:過量酒精會直接損傷胃黏膜細胞,並刺激胃酸分泌。根據《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 and Hepatology》2020年的報告,每週飲用超過21單位酒精的男性,其胃潰瘍發病率比一般人高出3倍 (JGH, 2020)。
    • 長期心理壓力:慢性壓力會引發神經內分泌改變,如促腎上腺皮質激素(ACTH)分泌增加,進一步提高胃酸分泌並降低胃黏膜保護功能。根據《Psychosomatic Medicine》期刊的研究,長期心理壓力者罹患胃潰瘍的風險增加了1.5倍 (Psychosomatic Medicine, 2019)。
    • 高鹽飲食:高鹽飲食會破壞胃黏膜屏障,並促進幽門螺旋桿菌的生長。日本國立癌症中心的調查顯示,高鹽飲食者的胃潰瘍風險比低鹽飲食者高出近2倍 (Japanese National Cancer Center, 2020)。



胃潰瘍的常見症狀

  • 上腹部灼燒感或疼痛
    胃潰瘍最常見的症狀是上腹部的灼燒感或疼痛,通常在進食後或空腹時疼痛加劇。根據《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2021年的一項研究,約有70%的胃潰瘍患者在夜間或空腹時感受到加重的疼痛 (NEJM, 2021)。該症狀的出現主要是由於胃酸與消化酶直接接觸受損的黏膜組織,造成刺激和疼痛。

  • 胃脹氣與飽脹感
    大約有40-60%的胃潰瘍患者會感到胃脹氣或飽脹感,即使只攝取少量食物 (Gastroenterology Research and Practice, 2020)。胃潰瘍導致胃排空延遲和胃酸分泌異常,使患者進食後容易出現胃脹或不適感。

  • 噁心或嘔吐
    胃潰瘍患者中約有30%會出現噁心或嘔吐的症狀。嚴重時,可能會出現血性嘔吐物,這是胃出血的警訊。根據《Journal of Clinical Gastroenterology》2021年的數據,出現血性嘔吐物的患者中,有80%需要立即接受內視鏡檢查 (JCG, 2021)。血性嘔吐可能是由於潰瘍侵蝕到血管所引起,需及時處理以避免生命危險。

  • 黑便(柏油樣便)
    黑便是胃出血的重要徵兆,因為胃酸會使血液中的血紅素被分解,產生黑色素沉積在糞便中。根據美國國家消化疾病資訊清單(NIDDK)的報告,超過50%的胃潰瘍併發出血患者在發現黑便時已處於急性病情 (NIDDK, 2022)。這類患者通常需要住院治療,包括輸血和手術止血。

  • 食慾不振及體重減輕
    長期胃潰瘍會導致患者食慾減退,甚至出現體重減輕。根據《World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2020年的回顧性研究,約有35%的胃潰瘍患者在診斷時出現明顯的體重下降 (WJG, 2020)。體重減輕可能是因為患者因疼痛而減少進食,或因胃酸過多引發消化不良,進一步影響營養吸收

  • 其他症狀
    • 貧血:慢性胃出血會導致缺鐵性貧血。研究顯示,約20%的胃潰瘍患者合併有輕度至中度的貧血症狀 (American Journal of Medicine, 2021)。
    • 疲勞與虛弱:由於貧血和營養不良,部分患者會出現疲勞、虛弱無力的情況。



胃潰瘍大約需要多久會好?

胃潰瘍的癒合時間因個體差異、潰瘍嚴重程度以及治療方法而有所不同。根據《The American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2021年的一項研究指出,接受標準質子泵抑制劑(PPI)治療的患者,單純性胃潰瘍通常在4到8週內癒合,而合併幽門螺旋桿菌感染的患者在完成抗生素根除治療後,癒合時間約為8至12週AJG, 2021)。然而,若患者持續暴露於高風險因素(如吸菸、長期服用NSAIDs),癒合時間可能延長至數月。


胃潰瘍會不會自己痊癒?

部分輕度胃潰瘍在移除致病因素後有可能自行癒合,例如停止服用對胃有害的藥物或戒菸。根據《Gastroenterology》2020年的臨床回顧分析,約有25%的輕度胃潰瘍在無藥物治療,但有改善飲食與其他危險因素的情況下可在12週內自然癒合。然而,大多數患者需要藥物治療和飲食調整來促進癒合及預防併發症。未接受適當治療的患者有高達40%的機率在一年內出現再發或併發症,包括胃穿孔或出血(Gastroenterology, 2020)。因此,不建議患者自行放任病情,應及早接受醫療評估與治療,並規定定期回診。

Medicine, Healthcare And People Concept Doctor Talking To Male


胃潰瘍與胃癌有什麼關聯?

多項研究表明,胃潰瘍與胃癌之間存在密切相關性。根據《The Lancet Oncology》2022年的一項前瞻性研究,持續性的胃潰瘍患者在十年內罹患胃癌的風險較無潰瘍者高出3.5倍The Lancet Oncology, 2022)。這種風險提升主要來自長期的慢性發炎,導致胃黏膜細胞的不正常增生與癌症病變。幽門螺旋桿菌感染也是重要的致癌因子之一,世界衛生組織(WHO)已將其列為一級致癌物。因此,對於有慢性胃潰瘍病史的患者,建議每年至少接受一次胃鏡檢查以早期偵測潛在的癌變風險(WHO, 2021)。


胃潰瘍患者的飲食指引與建議

胃潰瘍患者可以吃麵包嗎?

胃潰瘍患者可以適量食用低纖維、易消化的白麵包,因其纖維含量較低,不會刺激胃酸分泌。根據《World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2021年的研究,低纖維麵包能降低胃酸分泌,對胃黏膜刺激性低 (WJG, 2021)。《Journal of Nutrition》2020年的一項隨機對照研究顯示,全麥麵包含有的膳食纖維對部分患者可能增加胃腸不適感 (J Nutr, 2020),但應避免含有下列成分的麵包:

  • 辛辣調味料(如辣椒粉、黑胡椒),因可能刺激胃酸分泌。
  • 高脂肪含量(如奶油或起司),會延遲胃排空時間,增加胃酸暴露時間 (American Journal of Clinical Nutrition, 2019)。
  • 堅果或種子:可能刺激胃黏膜。


胃潰瘍患者的建議飲食

透過正確的飲食選擇,胃潰瘍患者可以有效緩解症狀並促進黏膜癒合。建議患者遵循醫師和營養師的飲食指引,避免刺激性食物,並選擇易於消化且營養豐富的食材。臨床試驗和科學研究持續指出,飲食調整在胃潰瘍的管理中扮演至關重要的角色 (ClinicalTrials.gov, 2023).

  • 推薦食物
    • 低纖維澱粉類:如白米飯、燕麥粥、地瓜等。研究表明,低纖維澱粉類食物有助於減少胃部刺激和改善胃排空 (Gastroenterology, 2020)
    • 優質蛋白質:如雞胸肉、魚肉及雞蛋。《Clinical Gastroenterology and Hepatology》2022年的研究指出,高品質蛋白質有助於修復胃黏膜損傷 (CGH, 2022)
    • 蒸煮的蔬菜:如胡蘿蔔、南瓜、青花菜。蒸煮可降低纖維的刺激性,提高消化率 (Journal of Digestive Diseases, 2021)
    • 乳製品:優格及低脂牛奶,適量有助於中和胃酸。根據《American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2020年的研究,低脂乳製品有助於緩解胃酸過多 (AJG, 2020).
    • 富含維生素A的食物:如胡蘿蔔、菠菜,有助於修復胃黏膜。維生素A被證實可以促進胃黏膜再生 (Nutrients, 2019)


  • 應避免的食物


Close Up Sweet Drink, Dieting Healthy Concept, Lose Weight, Heal



胃潰瘍的治療方法

1. 藥物治療

藥物治療是胃潰瘍管理中的主要方法,目的在減少胃酸分泌、消除幽門螺旋桿菌感染、修復胃黏膜並預防併發症。

  • 質子泵抑制劑(PPI):如奧美拉唑(Omeprazole)、艾司奧美拉唑(Esomeprazole)和蘭索拉唑(Lansoprazole)。這些藥物可有效降低胃酸分泌,促進潰瘍癒合。根據《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2021年發表的一項隨機對照試驗,PPI治療能在4至8週內使90%的胃潰瘍患者癒合 (NEJM, 2021)。
  • H2受體拮抗劑:如雷尼替丁(Ranitidine)和法莫替丁(Famotidine)。這些藥物可抑制胃酸分泌,但相較於PPI效果較弱。根據《Gastroenterology》2020年的回顧性分析,PPI在促進潰瘍癒合上比H2受體拮抗劑效果高出30% (Gastroenterology, 2020)。
  • 抗生素療程:針對幽門螺旋桿菌感染,最常用的療法是標準三合一療法(克拉黴素 + 阿莫西林 + PPI)。根據《The Lancet》2022年的系統性回顧研究,三合一療法在台灣的幽門螺旋桿菌根除率高達85% (The Lancet, 2022).
  • 黏膜保護劑:如硫糖鋁(Sucralfate)和米索前列醇(Misoprostol)。硫糖鋁可以在胃黏膜表面形成保護層,促進黏膜癒合。根據《American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2021年的臨床研究,硫糖鋁治療在防止NSAID誘發的潰瘍中具有顯著效果 (AJG, 2021).


2. 非藥物治療

  • 飲食調整與作息規律避免辛辣、高脂肪及酸性食物,定時進餐以減少胃酸刺激。根據《World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2021年的研究,規律飲食可降低胃酸分泌波動,減少症狀惡化 (WJG, 2021).
  • 心理壓力管理:慢性壓力會導致胃酸分泌增加並延遲潰瘍癒合。根據《Psychosomatic Medicine》2020年的研究,壓力管理計畫能將胃潰瘍復發率降低20% (Psychosomatic Medicine, 2020).
  • 戒菸與減少酒精攝取:吸菸與酒精均會降低胃黏膜保護功能並增加胃酸分泌。根據美國國家消化疾病資訊清單(NIDDK)的統計,戒菸可將胃潰瘍復發率減少一半 (NIDDK, 2022).
  • 定期追蹤檢查:使用胃鏡檢查監控潰瘍癒合情況,特別是對於有胃癌家族史或症狀持續的患者。根據《Clinical Gastroenterology and Hepatology》2022年的建議,至少每6個月進行一次胃鏡檢查有助於早期發現癌變風險 (CGH, 2022).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