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膽結石?
膽結石(Gallstones),又稱膽石症(Cholelithiasis),是指膽囊或膽管中因膽汁成分失衡而形成的固體結晶物。膽囊的主要功能是儲存和濃縮由肝臟製造的膽汁,當膽汁中某些物質(如膽固醇、膽色素或鈣鹽)濃度過高時,就可能沉澱並逐漸結晶,最終形成結石。
膽結石的大小變異範圍廣泛,最小可如細沙(幾毫米),最大甚至可達數公分,嚴重者可能佔滿整個膽囊腔。根據美國國家糖尿病、消化與腎臟疾病研究院(NIDDK)的統計資料,約有 75%-80% 的膽結石屬於膽固醇型。
膽結石的形成機轉
膽結石的生成機制可分為以下三個主要步驟:
- 膽固醇過飽和
正常膽汁由水、膽鹽、磷脂質及膽固醇組成。當膽固醇過多、膽鹽或磷脂質不足時,膽汁無法有效將膽固醇溶解,導致膽固醇析出結晶。營養師柏辰指出,根據Portincasa et al.(2006)在《Journal of Hepatology》發表研究證實,飲食中飽和脂肪酸攝取與膽固醇結石形成密切相關,而每日攝取高膳食纖維可降低膽固醇飽和指數(CSI),有助預防結石生成。
- 膽囊排空障礙
當膽囊收縮功能異常或排空不完全時,膽汁長時間滯留,促使膽固醇結晶逐漸聚集形成結石。肥胖、孕婦、節食以及長期靜脈營養者(TPN)更容易出現膽囊排空異常。
- 膽汁動力學與黏液變化
黏蛋白膠(Mucin Gel)與膽汁細菌感染也會促進結晶物的聚集,使結石成長加速。研究指出,細菌(如大腸桿菌)分泌的β-葡萄醣醛酸酶可分解膽紅素,形成色素結石。

膽結石的主要分類
- 膽固醇型結石(Cholesterol Gallstones)
- 約占80%膽結石病情總數。
- 主要由膽固醇構成,通常呈現黃色、綠色或白色,質地偏軟。
- 多見於肥胖、糖尿病、高脂飲食者或雌激素濃度較高的女性(如懷孕、口服避孕藥使用者)。營養師柏辰補充說明,雌激素可以刺激肝臟增加膽固醇的合成,並減弱膽囊的收縮功能,進而增加膽汁濃度,並較易滯留在膽囊中。
- 在亞洲地區,膽固醇型結石比例略低於西方國家,但逐漸增加,與飲食西化有關。
- 色素型結石(Pigment Gallstones)
- 依顏色和成分分為黑色和棕色結石。
- 黑色結石:主要由鈣膽紅素(Calcium Bilirubinate)組成,常見於慢性溶血性疾病(如地中海型貧血)或肝硬化患者,為無菌性結石。
- 棕色結石:與膽道感染或寄生蟲(如肝吸蟲)相關,含有膽固醇、膽紅素和鈣鹽,質地較軟,多見於亞洲國家,尤其是東南亞地區。
台灣盛行率與統計數據
根據《中華民國消化系醫學會》及台灣國民健康署的調查,台灣地區膽結石體盛行率介於 10% 至 15%。其中,女性患病率顯著高於男性,而且會隨著年紀增加而增加風險,尤其 50 歲以上族群,盛行率更高達 20% 至 25%。2022 年《台灣健保資料庫》進一步指出,因膽結石接受住院手術治療者以 50-69 歲年齡層為主,占比接近 60%。而都市地區膽結石發生率較偏鄉高,推測與飲食習慣與生活型態改變密切相關。

高危險族群
- 女性(尤其 40 歲以上)
- 女性雌激素濃度過高會促進肝臟合成更多膽固醇,增加膽汁中膽固醇濃度。
- 懷孕、口服避孕藥、荷爾蒙補充療法者發病率提升。
- 根據《台灣婦產科醫學會》統計,懷孕婦女中約有 12% 在妊娠期間出現膽囊泥沙或結石。
- 肥胖或代謝症候群患者
- 體脂過高導致肝臟過度分泌膽固醇,膽汁飽和指數升高。
- 代謝症候群患者(高血糖、高血脂、高血壓、中央型肥胖)中,約 28% 同時合併膽結石。
- BMI過高者(BMI ≥ 27)相對風險提高至1.7倍
- 快速減重者
- 極端節食或接受減重手術者,膽囊排空功能下降,膽汁濃縮易形成結石。
- 台灣減重手術後 12 個月內,膽結石發生率高達 30%-40%(《台灣肥胖醫學會》)。
- 糖尿病患者
- 自律神經病變影響膽囊收縮,膽汁滯留而結石風險增加。
- 台灣糖尿病患者中,膽結石併發症發生率比一般人群高出 1.5~2 倍。
- 高脂高膽固醇飲食者
- 飽和脂肪與膽固醇攝取量過高者,膽固醇型結石發生率顯著提高。
- 根據 2021 年《台灣飲食習慣與健康調查》,西式飲食者(高油脂、高糖)膽結石發生率為傳統飲食者的 2~3倍。
- 家族遺傳
- 家族有膽結石病史者發病風險增加約 3 倍。
- 遺傳相關基因包括 ABCG5/8 基因突變,影響膽固醇代謝與膽汁成分。

膽結石的症狀與疼痛部位
膽結石的症狀多變,部分患者甚至長期無明顯不適,但一旦結石引起膽囊或膽管阻塞,便會產生典型症狀。這些症狀主要源於膽汁流動受阻,導致膽囊內壓力上升與發炎反應,甚至可能擴及鄰近器官,如胰臟或肝臟。
右上腹部疼痛(Right Upper Quadrant Pain)
- 疼痛特徵:多數患者描述為持續性悶痛或劇烈絞痛,部位位於右上腹肋緣下,約第九至第十肋骨下緣處。
- 發作時間:通常發生在進食油膩食物後 30 分鐘至 1 小時內。因高脂餐會刺激膽囊收縮,使膽結石阻塞膽囊出口或膽管,導致膽囊內壓增加並引起疼痛。
- 臨床提醒:疼痛時間短則 30 分鐘,長則持續數小時,常在夜間或清晨發作,影響睡眠品質。
放射性疼痛(Referred Pain)
- 輻射方向:疼痛可能放射至右肩、右肩胛骨下緣(即背部右側)或甚至上臂。
- 病理機轉:由於膽囊和橫膈膜共用神經傳導路徑(膈神經 C3-C5 神經根),疼痛訊號會反射至肩膀或背部,引起“牽涉痛”。
膽絞痛(Biliary Colic)
- 定義:並非真正的“絞痛”,而是指膽囊因壓力增加導致的強烈疼痛。
- 持續時間:通常為 30 分鐘至數小時不等,若超過 6 小時則需警惕併發急性膽囊炎。
- 緩解方式:常需使用鎮痛劑(如 NSAIDs、Morphine)或膽道平滑肌鬆弛劑(如 Hyoscine)。
噁心與嘔吐(Nausea and Vomiting)
- 多見於疼痛發作同時或疼痛高峰期,主要因膽囊壓力增高影響腸胃蠕動。
- 約 70%-80% 膽絞痛患者伴隨噁心症狀,且食慾顯著減退。
腹脹、消化不良(Bloating, Dyspepsia)
- 表現為腹部飽脹感、嗳氣、泛酸、脹氣等症狀,尤其餐後更明顯。
- 膽汁分泌異常影響脂肪消化,使消化不良及脂肪瀉(Steatorrhea)更常發生。
腹瀉或便秘(Diarrhea or Constipation)
- 膽汁分泌減少影響腸道菌相與腸道蠕動,導致排便型態改變。
- 膽管受阻也會增加黃疸風險(見於進一步併發症)。
膽結石併發症
若膽結石未能及時處理或發現,病情進一步惡化將引起多種嚴重併發症。根據《台灣健保資料庫2021年統計》,約有 25% 膽結石患者 在初診後 2 年內因併發症住院治療,需特別留意下述臨床表現。
急性膽囊炎(Acute Cholecystitis)
- 病因:約 90%-95% 起因於膽結石阻塞膽囊頸部或膽囊管,導致膽汁滯留,繼而細菌感染(常見細菌:大腸桿菌、克雷白氏菌)。
- 症狀:
- 持續性右上腹劇痛,較膽絞痛時間更長,且加劇。
- 發燒(>38.5°C)、寒顫。
- Murphy’s sign(Murphy氏徵陽性):吸氣時按壓右上腹會引起劇痛並中斷吸氣。
- 併發:未及時治療恐引發膽囊壞死、穿孔或膽囊膿瘍。
膽管炎(Acute Cholangitis)
- 病因:膽總管阻塞導致膽道內膽汁鬱積、細菌感染。
- 臨床特徵:Charcot三徵
- 發燒
- 黃疸
- 右上腹痛
- 嚴重程度:可能快速進展為膿毒性休克(Septic Shock),死亡率高達 10%-20%。
- 緊急處理:需立即接受膽道引流(如 ERCP)與廣效型抗生素治療。
急性胰臟炎(Acute Pancreatitis)
- 病因:結石阻塞壺腹部(Ampulla of Vater),造成胰液回流與胰酶自體消化。
- 症狀:
- 劇烈上腹痛,常向背部放射,伴有噁心、嘔吐。
- 較典型的 Cullen 徵(肚臍周圍瘀斑)或 Grey-Turner 徵(側腹部瘀斑)出現時病情嚴重。
- 重症風險:
- 嚴重型胰臟炎(Necrotizing Pancreatitis)致死率可高達 30%。
- 嚴重型胰臟炎(Necrotizing Pancreatitis)致死率可高達 30%。
併發症 | 發生率(台灣2021年統計) | 重症風險 |
---|---|---|
急性膽囊炎 | 約 20% | 穿孔率 2%-10% |
膽管炎 | 約 5%-10% | 敗血症風險高 |
急性胰臟炎 | 約 3%-7% | 嚴重型胰臟炎致死率 15%-30% |
膽結石的常見治療方法
治療方式 | 說明 | 適用對象 | 優點 | 限制與風險 |
---|---|---|---|---|
自然排出與觀察 | 無症狀或小型膽固醇結石患者,有機會不引起症狀,進行定期影像檢查。 | 無症狀患者;結石小於5mm,無膽囊炎風險者 | 無需手術或藥物,無侵入性 | 自然排出率低於10%,約60%-80%可能無症狀但仍有復發與併發症風險 |
腹腔鏡膽囊切除術(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 | 微創手術,切除膽囊,解除膽囊內結石與症狀來源。手術時間1-2小時,住院通常2-3天。 | 有症狀性膽結石、膽囊炎反覆發作、膽管結石或有併發症風險者 | 成功率高 (>95%)、術後恢復快(7-10天)、疤痕小 | 膽囊功能永久喪失,約10%-20%患者術後有腹瀉等「膽囊切除後症候群」風險 |
傳統開腹手術(Open Cholecystectomy) | 大範圍手術,通常用於嚴重感染、膽囊穿孔、癌變疑慮或解剖困難患者。 | 急性重度膽囊炎、膽囊穿孔、解剖異常或無法進行腹腔鏡手術者 | 可處理複雜病灶 | 恢復期較長(3-6週)、傷口大、感染與癒合不良風險較高 |
藥物治療(Ursodeoxycholic Acid, UDCA) | 口服熊去氧膽酸可降低膽固醇結晶生成,幫助溶解小型膽固醇結石。療程需6-24個月。 | 無法手術且有膽固醇型結石(小於1.5公分),膽囊功能尚可者 | 非侵入性、部分患者有效(溶解率約50%-60%) | 療程長、副作用(腹瀉、肝功能異常),停藥後高復發率(>50%) |
體外震波碎石術(ESWL, Extracorporeal Shock Wave Lithotripsy) | 透過高能量衝擊波擊碎結石,多配合UDCA增加溶解率。 | 無法手術且結石少於3顆、直徑小於2公分的膽固醇型結石患者 | 非侵入性,可保留膽囊 | 碎石不徹底易復發,需多次治療,碎片引起膽道阻塞風險 |
內視鏡逆行性膽胰管攝影(ERCP, 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 | 經內視鏡進行膽總管取石與引流,多用於膽總管結石或膽管炎緊急處置。 | 急性膽管炎、膽總管結石、梗阻性黃疸患者 | 可緊急處理梗阻,止痛迅速 | 具胰臟炎、穿孔風險,併發症率約3%-10% |

膽結石的飲食控制與建議
項目 | 詳細說明 | 建議攝取 / 禁忌 | 營養與健康效益 |
---|---|---|---|
飲食禁忌 | 減少刺激膽囊收縮與促使膽固醇結晶的食物 | – 高脂食物(油炸物、紅肉、全脂乳製品) – 高膽固醇(內臟、蛋黃) – 精製糖(蛋糕、甜點、含糖飲料) | 減少膽汁中膽固醇濃度,降低膽結石形成與發作風險 |
正確減重方式 | 快速減重(>1.5公斤/週)增加膽結石機率,因膽汁膽固醇濃度上升 | – 每週減重控制於0.5-1公斤 – 配合運動與均衡飲食 | 減重穩定,避免膽囊功能障礙與膽汁滯留 |
低脂高纖飲食 | 控制總脂肪攝取量 <20%-25% 熱量來源,增加膳食纖維攝取至25-35公克/天 | – 富含纖維(燕麥、糙米、蔬菜) – 健康油脂(橄欖油、Omega-3魚油) | 降低膽固醇與膽汁飽和度,促進腸胃蠕動 |
少量多餐 | 減少膽囊儲存壓力,避免膽汁濃縮與結晶 | – 每天5-6小餐 – 避免長時間禁食 | 刺激膽汁穩定排出,防止膽泥與結石形成 |
充足水分 | 增加體內水分,稀釋膽汁防止濃縮 | – 每日飲水量2000-2500毫升 | 預防膽汁黏稠,降低膽結石風險 |
手術前後飲食 | 術前禁食6-8小時,術後採分階段漸進式恢復飲食 | – 術前避免油膩、辛辣、刺激性食物 – 術後以低脂、清淡流質食物起始 | 幫助膽囊及腸胃道修復,避免術後腹瀉與消化不良 |
推薦食材 | 膽結石患者應選擇易消化、低脂肪、高纖維的天然食材 | – 全穀類(糙米、藜麥) – 豆製品(豆腐、毛豆) – 深綠色蔬菜(菠菜、芥藍) – Omega-3魚類(鯖魚、鮭魚) | 改善膽固醇代謝,保護膽囊與肝功能 |
烹調方法 | 減少烹調油脂與調味料負擔 | – 蒸、煮、燉、涼拌 – 避免煎、炸、紅燒 | 保留營養素,減少膽囊負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