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世界肥胖聯盟預測,兒童青少年增加幅度為5%,比成人更快速,新英格蘭醫學雜誌(NEJM)的研究更指出,肥胖兒童有五到六成的機率會變成肥胖成人,肥胖青少年變成肥胖成人的機率更高,高達七到八成左右。而肥胖有可能直接或間接增加成年之後罹患糖尿病、代謝症候群、血脂異常、高血壓、冠狀動脈心臟病等慢性疾病的風險。


兒童肥胖與成年肥胖的關聯

根據知名醫學期刊《Lanet》上的一項系統性回顧研究,兒童期肥胖與成年後的肥胖有高度相關性。一項長期追蹤研究發現:

  • 超過70%的肥胖兒童,在成年後還是肥胖
  • 青春期前體脂率的增加可能導致成年後心血管疾病和代謝綜合症風險增加。


影響因素

脂肪細胞數量

  • 兒童期是脂肪細胞增殖的重要時期,在這段時間內,脂肪細胞的數量會急劇增加。過量進食或缺乏運動會促進脂肪細胞增殖,形成更大的脂肪儲存能力。
  • 目前多數研究指出,成年以後,脂肪細胞的數量通常不會減少,只能縮小體積。因此,即使進行飲食控制或減重,脂肪細胞仍然存在,這使得維持體重變得更加困難。這也是為何早期預防肥胖至關重要。
  • 最新研究發現,脂肪細胞的增殖與體內的胰島素濃度密切相關,胰島素分泌過多會刺激脂肪細胞的生成。因此,控制血糖和保持健康的飲食習慣對於抑制脂肪細胞的過度增殖尤為重要。


基因與環境的交互作用

  • 肥胖基因(如FTO基因)的影響在兒童期尤為顯著。研究顯示,攜帶這些基因的個體在高熱量飲食環境中更容易發胖,如有必要,可以帶小孩去做基因檢測。
  • 營養師柏辰指出,但家庭的不健康飲食和錯誤的生活習慣的影響遠大過於基因,像是父母親喜歡吃高熱量食物,喜歡吃宵夜,會間接讓小孩有沉浸在這樣的環境內,或是讓小孩晚上晚睡等等,都會進一步強化了肥胖風險。
  • 建議:父母從自身做起,調整家庭飲食、和建立健康的生活習慣,來幫助孩子減少肥胖基因的表現風險。


荷爾蒙變化

  • 肥胖兒童的胰島素阻抗和瘦素(Leptin)功能異常可能會影響飽足感和食慾控制,形成惡性循環。尤其是小孩大多不喜歡吃青菜,出遊景點往往都常吃炸物以及澱粉類相關食物,像是炸雞、炸薯條等食物,會導致血糖波動忽高忽低,也會養成身體細胞習慣需要更多血糖來維持日常需求。
  • 課業壓力高:壓力可能影響皮質醇分泌,進一步導致脂肪堆積和代謝異常,這對於已經肥胖的兒童來說是雪上加霜。
  • 避免方法:透過均衡飲食、增加運動和心理支持,可以改善荷爾蒙平衡,幫助兒童恢復健康正常的調節機制。



    台灣兒童與青少年肥胖問題

    回顧台灣,國民健康署公布之健康促進統計年報資料顯示,國小學童109、110學年度過重及肥胖率分別為25.4%及27.1%;國中學生109、110學年度過重及肥胖率分別為29.9%及31.2%。

    Stssrvb


    不僅如此,根據2022年兒福聯盟台灣國高中生飲食習慣進行調查,研究結果發現兒少每週吃至少一次油炸食物(42.2%)、零食甜點(74.0%)、含糖飲料(62.7%),近兩成五的孩子會每天接觸這些不健康食物,進一步比對發現食用不健康食物頻率較高的學生中「無法專心」及「失眠」等健康困擾都顯著較高



    小時候胖就是胖的健康風險

    代謝性疾病

    • 肥胖兒童罹患第二型糖尿病的風險顯著增加。這是因為長期的過量熱量攝取,導致胰島素阻抗,破壞了身體正常的血糖調節功能。
    • 長期高胰島素可能引發脂肪肝,這是一種脂肪在肝臟細胞過度堆積的情況,進一步導致肝功能異常。
    • 除此之外,持續的高胰島素濃度還會升高血壓,導致高血壓的發生,這對兒童正在成長的心血管系統造成長期負擔。


    心血管疾病

    • 兒童期的高血脂(例如總膽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過高)會在動脈壁內形成斑塊,這是動脈粥樣硬化的早期標誌。
    • 高血壓會增加血管壁的壓力,加速血管硬化的進程,對血管造成永久性損傷,成年後進一步發展為心肌梗塞或中風的風險顯著提高。
    • 此外,肥胖與慢性發炎有關,這種狀態會對心血管健康造成額外威脅。


    心理健康問題

    • 肥胖兒童可能面臨來自同儕間的嘲笑和排斥,這不僅影響自尊心,還可能造成長期的心理陰影。
    • 長期的焦慮和憂鬱會使兒童在情緒困擾下,增加攝取高糖、高脂肪的食物的情緒性進食習慣,會加重暴飲暴食或是錯誤紓壓方式。
    • 研究顯示,這些心理問題與進食障礙密切相關,如暴飲暴食症,導致惡性循環,進一步加重肥胖的程度。


    其他專家怎麼說?

    • 臺灣兒科醫學會倪衍玄理事長說明,兒童肥胖可能造成睡眠呼吸中止症、性早熟、身高和體重的不正常發展,高血壓、糖尿病等心血管疾病的風險也會提早發生,由於超過70%成年後會繼續肥胖,甚至有較高的死亡風險。


    • 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針對兒童及青少年肥胖流行病學與影響因素、肥胖與疾病之關係、臨床評估、臨床治療概論、肥胖介入(飲食及體能活動介入)、整體預防策略、學校健康促進策略,並建立醫療防治篩檢與處理流程等,讓醫療工作者於臨床工作時,能提供最新且具有實證性的醫療照護建議─兒童肥胖防治實證指引。
    • 檔案下載:https://www.hpa.gov.tw/File/Attach/10118/File_12200.pdf


    營養師柏辰提醒辛苦的爸媽,在辛苦工作之餘,雖然要給自己喘息的空間,千萬不要太過於仰賴電子保姆,以及歉疚式心態而給小孩購買不健康的食物來源,無法杜絕,但盡可能減少。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