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便秘?

便秘是一種常見的消化問題,主要特徵為排便次數減少(每週少於三次),並伴隨排便困難、糞便乾硬、腹部脹氣等症狀根據台灣國民健康署統計,便秘在台灣的發生率約15%-20%,其中女性、年長者、壓力族群的比例較高。長期便秘可能導致腸道疾病、營養吸收不良、心理壓力,進而影響生活品質。根據羅馬IV標準(Rome IV Criteria),便秘可進一步細分為:

  1. 慢性功能性便秘(Chronic Functional Constipation, FC)
  2. 腸躁症便秘型(Irritable Bowel Syndrome-Constipation, IBS-C)

若便秘持續超過6個月且嚴重影響生活,則應視為慢性便秘,需要進一步檢查與治療。


便秘的定義與症狀

便秘可分為功能性便秘器質性便秘

  • 功能性便秘:約90%以上的便秘屬於此類,根據羅馬準則 (Rome IV Criteria, 2016)作為定義,包括排便費力、解塊狀或硬便、感覺解不乾淨、肛門阻塞等症狀,主要因生活習慣、飲食結構、壓力等因素導致腸道蠕動異常。
  • 器質性便秘:指身體或大腸本身病變造成便秘,可能由腸阻塞、腸癌、腸道發炎或神經系統疾病導致,這類便秘需由醫師診斷與治療。


常見便秘症狀

  1. 排便困難(需費力排便、需手動輔助):排便時需花費大量時間或感覺直腸沒有足夠推動力,有些患者甚至需要手動輔助排便,如按摩腹部或使用手指協助。
  2. 糞便乾硬、呈顆粒狀(布里斯托大便分類法第1-2型):糞便乾燥、結塊,難以順利排出,常見於水分與纖維攝取不足者。
  3. 排便頻率減少(每週少於3次):便秘者的排便頻率明顯低於正常,可能長達數天無法排便。
  4. 排便後仍感覺不完全:即使排出糞便,仍有糞便殘留的感覺,導致頻繁嘗試排便但效果不佳。
  5. 腹脹、腹痛、噁心:腸道蠕動遲緩導致食物殘渣停滯發酵,產生大量氣體,使患者感到腹部脹滿,甚至伴隨腹痛與噁心感。
  6. 長期便秘可能導致痔瘡、肛裂或直腸脫垂:由於糞便堆積與用力排便,長期便秘者易患痔瘡、肛裂,甚至因腹壓過大造成直腸黏膜脫落。


Bristolstoolchart (cropped)

※布里斯托大便分類法 (資料來源:維基百科)


便秘在台灣的發生率

根據國民健康署(2022)的調查,台灣約15-20%的成人有便秘問題,女性比例(25%)高於男性(12%)。其中,50歲以上的老年人便秘發生率達到35%,而久坐族群與壓力較大的上班族更容易受到影響。下表為台灣民眾排便頻率統計(2023年)

排便頻率台灣人口比例
每日1-2次45%
每週3-6次35%
每週少於3次15%
每週少於1次5%



便祕常見併發症

長期便秘不僅影響日常生活品質,還可能導致嚴重的併發症,以下是常見的便秘併發症:

  • 痔瘡(Hemorrhoids)由於排便時過度用力,肛門周圍的靜脈長期承受壓力,導致靜脈曲張,形成痔瘡,並可能伴隨出血與疼痛。
  • 肛裂(Anal Fissure):硬便通過肛門時可能造成肛門皮膚撕裂,引發疼痛與出血。
  • 直腸脫垂(Rectal Prolapse):頻繁用力排便可能導致直腸壁脫垂至肛門外,嚴重者甚至需要手術治療。
  • 糞便嵌塞(Fecal Impaction):長期便秘可能導致糞便在腸道內變得極度乾硬,阻塞直腸,影響正常排便,需透過醫療介入處理。
  • 腸阻塞(Intestinal Obstruction):嚴重便秘可能導致腸內容物無法順利排出,造成腸道阻塞,表現為劇烈腹痛、腹脹,甚至需要緊急手術處理。
  • 影響心血管健康便秘患者排便時常用力屏氣,這可能導致血壓升高,增加心血管疾病(如心肌梗塞、中風)的風險。


便秘與大腸癌的關聯性

近年來,研究顯示長期便秘可能與大腸癌風險增加有關,雖然便秘本身不會直接導致大腸癌,但以下機制可能促成腸道惡性變化:

  • 2016年美國胃腸病學期刊(American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 發表研究指出,嚴重便秘患者的大腸癌風險較一般人增加20-40%。
  • 糞便滯留時間過長:糞便長時間停留在腸道內,可能導致有害物質(如亞硝胺、膽酸代謝物)在腸道內累積,增加細胞突變風險。
  • 腸道發炎與損傷慢性便秘可能導致腸道內持續性發炎,影響腸道細胞修復機制,長期下來可能促進癌變。
  • 改變腸道菌叢平衡:腸道內的益生菌與有害菌比例失衡,可能導致腸道環境惡化,提高腫瘤發生機率。
  • 觀察數據支持
  • 台灣癌症登記中心報告(2022)顯示,長期便秘者進行大腸鏡檢查時,發現大腸瘜肉(息肉)的機率比一般人高出約30%。
  • 歐美流行病學研究指出,每週排便少於3次者,其大腸癌風險比每日排便者高出15-25%


便秘的成因

1. 飲食因素

  • 纖維攝取不足:台灣人每日平均纖維攝取量僅14克(建議攝取量為25-30克)。
    • 水溶性纖維不足(如燕麥、蘋果、奇異果)可能影響腸道水分保留,使糞便變硬。
    • 不溶性纖維不足(如糙米、綠葉蔬菜、胡蘿蔔)會減少腸道蠕動,導致糞便停滯
    • 膳食纖維的黃金比例:建議水溶性與不溶性纖維攝取比例為1:3,以促進最佳腸道健康。

  • 高油高糖飲食
    • 加工食品攝取過多(如速食、甜點、油炸食品)會破壞腸道菌叢平衡,降低腸道健康。這類食品通常富含人工添加劑、精製糖與反式脂肪,不僅影響腸道健康,還可能增加發炎反應。
    • 精製糖過量攝取(如含糖飲料、蛋糕、糖果)會導致腸道內有害細菌過度生長,如艱難梭菌與酵母菌,進而影響腸道菌叢平衡並降低腸道蠕動能力。
    • 飽和脂肪攝取過高(如動物性脂肪、奶油、加工肉品)會影響膽汁分泌,導致腸道蠕動減緩。研究顯示,高飽和脂肪飲食與腸躁症、慢性便秘風險增加有關。
    • 低多元不飽和脂肪飲食:Omega-3 脂肪酸(如深海魚、亞麻籽、核桃)有助於減少腸道發炎並促進腸道蠕動,應適量攝取以平衡脂肪攝取比例。
    • 乳製品攝取過量(如起司、全脂牛奶)可能因乳糖不耐受影響腸道功能,導致脹氣與排便困難。建議選擇低乳糖或植物基乳品,如燕麥奶、杏仁奶。
    • 高油低纖維飲食 會使腸道缺乏膳食纖維,影響糞便的體積與含水量,導致排便不順。建議適度攝取健康油脂及高纖的飲食選擇。
Breakfast Time With Stuffy Pancakes With Fruits Co 2023 11 27 04 57 10 Utc


2. 生活習慣

  • 運動不足:缺乏運動會減少腸道蠕動。
    • 步行30分鐘可顯著增加腸道蠕動,建議每日至少6000步。
    • 瑜伽與腹部按摩:研究顯示,特定瑜伽姿勢(如扭轉式)可有效緩解便秘。

  • 不規律的排便習慣長期憋便會削弱腸道敏感度。
    • 最佳排便時間:早晨起床後30分鐘內,搭配一杯溫水可幫助形成良好排便習慣。

  • 壓力與情緒影響台灣2023年壓力調查顯示,超過70%上班族長期處於高壓狀態,而壓力會影響腸胃道神經系統,導致腸道功能異常。
    • 腸軸線(Gut-Brain Axis):壓力、焦慮、憂鬱可能降低腸道蠕動,影響便秘發生率。
    • 睡眠不足:研究指出,睡眠過少會使便秘的風險持續增加 30%
    • 放鬆技巧:深呼吸、冥想與正念飲食(Mindful Eating)可幫助調節腸道健康。


3. 藥物與疾病影響

  • 某些藥物:抗憂鬱劑、降血壓藥、鐵劑等。
    • 鈣通道阻滯劑(CCB)阿片類(opioid)止痛藥等特定藥物可能直接影響腸道蠕動。
  • 內分泌問題:甲狀腺功能低下、糖尿病。
    • 甲狀腺功能低下症患者便秘機率較一般人高達2-3倍。
  • 腸道疾病:腸道阻塞、大腸憩室症、大腸癌。
    • 大腸癌早期症狀可能為頑固性便秘,應特別留意排便模式改變,建議50歲以上者定期做大腸鏡檢查。



改善便祕的方式

1. 多攝取高纖食物

高纖維飲食對於改善便秘至關重要,建議每日攝取25-30克膳食纖維,可從以下食物中獲取:

  • 水溶性纖維:幫助糞便吸水、軟化糞便,增加腸道潤滑度,降低排便困難。
    • 推薦食物:燕麥、奇亞籽、亞麻籽、蘋果(去皮)、黑木耳、南瓜、秋葵、山藥。
    • 額外建議:水溶性纖維可與發酵食品一起攝取,如優格與納豆,有助於腸道益生菌增殖。
  • 不溶性纖維:促進腸道蠕動,使糞便順利通過大腸。
    • 推薦食物:糙米、紅薯、芹菜、花椰菜、全麥麵包、胡蘿蔔、南瓜籽。
    • 貼心提醒:搭配足夠的水分攝取,避免高纖飲食導致脹氣或便秘加劇
A Woman Holds A Plate With Eggplant, Onion, Corn And Green Beans, Close Up.


2. 每天攝取足夠水分

成人建議每日攝取2000-2500cc水分,許多人僅攝取1500cc,導致糞便過乾,影響排便順暢度。

  • 最佳飲水時機
    • 早晨起床後:飲用500cc溫開水可刺激腸道蠕動,促進排便反射。
    • 飯前30分鐘:有助於消化液分泌,提升腸胃蠕動能力。
    • 運動後補充水分:保持體內水分平衡,促進腸道健康。

  • 推薦飲品
    • 椰子水:含有天然電解質,可幫助維持腸道水分。
    • 檸檬水:溫熱檸檬水可刺激消化酶,促進腸道健康。
    • 含益生菌發酵飲品:如優酪乳、康普茶,有助於維持腸道菌叢平衡。

  • 避免過量咖啡與酒精咖啡與酒精具有利尿作用,可能導致體內水分流失,使便秘情況加重。
Cropped Image Of Woman Pouring Water From Transparent Jug Into Glass


3. 便秘不能吃的水果

雖然水果普遍富含纖維,但某些水果可能加重便秘,應適量攝取:

  • 未熟柿子(高單寧酸)未熟柿子含有大量單寧酸,可能使腸道蠕動減緩,導致糞便變硬。
  • 未熟香蕉:含有較高的鞣酸,會減緩腸胃道蠕動,與熟香蕉(富含果寡糖與鎂)不同。
  • 芭樂番石榴(未去籽):果籽較難消化,可能影響腸道通暢。
  • 椰棗與葡萄乾(高糖且低水分):攝取過量可能導致腸道水分吸收減少,影響糞便濕潤度。


4. 益生菌與腸道健康

腸道菌叢失衡是便秘的重要因素,補充益生菌可提升腸道健康,減少便秘發生。

  • 推薦益生菌菌種
    • 雙歧桿菌(Bifidobacterium):增加腸道益生菌含量,促進腸道蠕動。
    • 乳酸桿菌(Lactobacillus):改善腸道菌叢平衡,減少腸道發炎反應。
    • 芽孢乳酸菌(Bacillus coagulans):耐胃酸,能有效到達腸道發揮作用。

  • 天然益生菌來源
    • 優格、泡菜、納豆、味噌、大豆發酵製品
    • 發酵茶(康普茶)、乳酸發酵蔬菜(德國酸菜、韓國泡菜)。


5. 穴道按摩與便秘改善

傳統中醫認為,穴道按摩可促進腸道氣血循環,改善腸道蠕動,幫助緩解便秘。

  • 天枢穴(肚臍旁2寸)
    • 促進腸道蠕動,建議每日輕壓3-5分鐘。
  • 合谷穴(虎口處):
    • 有助於調節腸胃功能,緩解便秘與消化不良。
  • 支溝穴(前臂外側,腕關節上3寸)
    • 針對氣滯型便秘,可促進腸胃氣機運行。


6. 便秘能使用瀉藥嗎?

瀉藥可在短期內緩解便秘,但長期使用可能導致腸道依賴,影響自然排便機制。

  • 短期可使用
    • 滲透型瀉劑:如乳果糖、聚乙二醇(PEG),透過增加腸道水分使糞便變軟。
    • 刺激型瀉劑:如比沙可啶、番瀉葉,促進腸道蠕動,但應避免長期使用。
  • 長期不建議使用刺激性瀉藥
    • 長期使用可能使腸道蠕動減弱,形成依賴性便秘。
    • 應優先透過飲食、運動與腸道菌叢調整來改善便秘。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