營養師柏辰指出,說到胃腸道疾病,您可能會聽到類似疾病,例如IBD和IBS,進而使民眾認為大腸激躁症候群(IBS)、發炎性腸道疾病(IBD)是一樣的疾病,但其實這兩者大有不同。

什麼是發炎性腸道疾病(IBD)?

發炎性腸道疾病(IBD)是發作原因尚未明確,目前科學顯示發生原因是免疫系統無法正常運作,腸道內層發炎過久,就會變成潰瘍,使腸壁失去處理食物、廢棄物,與吸收水分的能力,進而導致腹瀉、腹痛,以及血便。 IBD 最常見的形式是潰瘍性結腸炎。常見類型或病徵是:

  • 潰瘍性結腸炎(UC;Ulcerative Colitis)
  • 克隆氏症(CD;Crohn’s Disease )


發炎性腸道疾病(IBD)的特點是:

  • 腹痛、痙攣、抽筋
  • 噁心、嘔吐
  • 腹瀉
  • 直腸出血
  • 不自覺體重減輕
  • 發燒、疲勞倦怠
  • 食慾降低



什麼是腸躁症(IBS)?

腸躁症(IBS)是一種胃腸道慢性功能性疾病,主要是因為腸壁異常收縮而造成,患者通常沒有任何疾病的臨床症狀,其特徵是慢性腹痛和排便習慣改變。導致腸躁症(IBS)如下:

  • 食物不耐症(像是糖、乳糖、蔗糖或麩質)
  • 感染反應
  • 遺傳
  • 腸道細菌過度生長
  • 壓力
  • 憂鬱或焦慮

腸躁症(IBS)的特點是:

  • 腹痛和痙攣:腹痛是 IBS 患者最常見的症狀。研究顯示,四分之三的腸躁症患者報告有持續或頻繁的腹痛
  • 便秘和腹脹
  • 腹瀉
  • 經常突然想大便
  • 小腸細菌過度生長



如何分辨自己是腸躁症(IBS),或發炎性腸道疾病(IBD)

臨床上有時候要分辨IBS與IBD真的不是那麼容易,IBD 的診斷需要進行醫學檢查,像是糞便研究、驗血、X射線而腸躁症(IBS)判斷,目前最廣為使用的診斷準則是根據2016年羅馬準則IV的定義為在過去三個月內,平均每週至少有一天出現反覆腹痛,並伴有以下兩項或兩項以上條件:與排便有關、與排便的頻率改變相關、與排便的型態改變相關


營養師柏辰指出,維持良好的生活習慣,攝取足夠的膳食纖維以及天天補充好菌,有助於改善體內慢性發炎,打造優質腸道菌相,就能夠同時避免腸躁症(IBS)以及發炎性腸道疾病(IBD)喔!

▲想了解更多,請點選:飲食逆轉腸躁症 (IBS),更甚藥物效果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