腸病毒感染是幼兒常見的疾病,腸病毒指的是一群病毒,包含克沙奇病毒、伊科病毒及腸病毒等種類,每一個種類還可分為多種型別,總共有上百種以上。
台灣氣候溫暖潮濕,適合腸病毒生存,根據疾病管制局統計,5月至6月,和9月至10月是兩大疫情高峰期。截至目前為止,已經創十年新高,不得不謹慎!
腸病毒的傳染性極強,潛伏期約2-10天,傳染性高峰出現在發病後一週內,該病毒可以在喉嚨和糞便中找到,即便好轉,患者可能會在8-12週內持續透過糞便排出病毒,在人群密集的地方感染率尤其高,主要傳染途徑為:
- 經由腸胃道(糞─口、水或食物污染)傳染
- 經由呼吸道(飛沫、咳嗽或打噴嚏)傳染
- 經由接觸病童皮膚上的水泡及分泌物而傳染
- 新生兒感染也可能是從子宮內或分娩時受感染的母親垂直獲得

發病後,一般病程為7-10天即可自然恢復,但請注意5歲以下嬰幼兒因免疫力發展尚未健全,感染腸病毒後易併發腦膜炎、腦炎、心肌炎、心包膜炎、肺炎、肢體麻痺等重症;如發現嬰幼兒出現嗜睡、意識不清、活力不佳、手腳無力、肌抽躍(無故驚嚇或突然間全身肌肉收縮)、持續嘔吐與呼吸急促或心跳加快等重症前兆病徵,請儘速送往醫院接受治療,以獲得及時的治療

腸病毒有100多種病毒。 一旦感染某種腸病毒,就會獲得持久的免疫力,針對該特定類型腸病毒的保護作用可能會持續數十年,但應為種類多,所以可能會反覆感染腸病毒,但是是不同類型的病毒導致發病
營養師柏辰貼心提醒:
- 勤洗手,養成良好的個人衛生習慣
- 避免與病童分享食物或共用餐具(如奶嘴、奶瓶、湯匙等)
- 處理病患的排泄物時,請戴手套並記得消毒清潔
- 均衡飲食、適度運動及充足睡眠,以提昇免疫力
- 流行期間,避免出入人潮擁擠,空氣不流通的公共場所
- 注意居家及校園等環境的衛生清潔及通風
- 幼童之照顧者或接觸者應特別注意個人衛生,家長回家後應洗手、更衣後(沐浴尤佳)再接觸家中嬰幼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