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骼肌維持我們的姿勢並產生身體運動,進而消耗熱量。從大約30歲開始,人體肌肉質量和功能(力量)逐漸下降,而嚴重肌肉質量和功能下降稱為肌少症,會增加行動障礙、跌倒和骨折、日常生活困難、殘疾、喪失獨立性和死亡風險增加伴隨肌少症的中心性肥胖稱為肌少症肥胖,與單純性肥胖相比,它是代謝症候群和動脈粥狀硬化的更高危險因子

在正常的情況之下,肌少症與以下因素相關:

  • 胰島素阻抗:胰島素可刺激蛋白質合成
  • 慢性發炎會導致胰島素阻抗
  • 年長而導致粒線體功能退化,也會影響到胰島素分泌
  • 缺乏活動
  • 營養不良




營養師柏辰指出,根據中華民國糖尿病衛教學會「臺灣糖尿病年鑑2019第2型糖尿病」的報告,臺灣每年新發生的糖尿病個案數約 16 萬人,其中絕大多數是第 2 型糖尿病,進而埋下肌少症的風險。在韓國進行的一項研究指出,糖尿病患者患肌少症的風險比非糖尿病患者高出三倍

此外,另外一篇研究證實,高 HbA1c 組和低 HbA1c 組之間的肌肉力量差異似乎從 40 多歲的年輕患者開始出現,在此篇的研究中,高血糖會影響肌肉力量,但不影響肌肉量。以上這些結果表明,高血糖相關的肌肉功能喪失在第2型糖尿病的早期階段就開始了,而在後期,糖尿病週邊神經病變可能會加速肌力下降。


營養師柏辰補充,在一篇日本研究發現,身體質量指數BMI低於25的糖尿病人,糖化血色素越高、年齡越大,肌少症的比率越高。值得注意的是,體重過重的糖尿病患,若是脂肪堆積在肌肉中(Intramuscular and intermuscular adipose tissue, IMAT),即使肌肉量足夠,但骨骼肌的收縮及代謝功能同樣會受到影響。因此,無論你現在幾歲,都請開始控制血糖,維持良好體態吧!

▲ 想了解更多,請點選:小腿圍少於33公分,恐有肌少症?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